新學期、新征程,隨著新學期鐘聲的敲響,同學們紛紛投入忙碌且充實的學習生活中,歷史與檔案學院“汀蘭”讀書會閱讀活動,也由此掀開了新篇章。
2021年9月17日~10月15日,“汀蘭”讀書會在東陸園映秋院201會議室,先后舉辦了三次讀書活動,閱讀書目分別為《被統治的藝術》《中國史綱》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歷史與檔案學院副院長段麗波教授蒞臨指導,并詳細解答了大家在閱讀過程中的困頓與疑惑,中國民族史、歷史文獻學、檔案學和圖書情報等方向的同學積極參與其中,同學們相互交流讀書心得、分享學習體會,蓬勃的青春活力與探索的求知渴望交織在一起,營造出熱烈的探討氛圍?,F在讓我們共同走進閱讀現場,感受讀書、思考與交流的樂趣與歡愉。
第一期閱讀書目:《被統治的藝術》
9月17日,第一期閱讀活動順利舉辦,主講書目為宋怡明的《被統治的藝術》。領讀同學把該書內容概括為“鄉村”“衛所”和“軍屯”三部分進行介紹,重點描述了貫穿本書的兩條重線索:即“制度套利”和“明代的軍事制度”。
“鄉村”部分認為,作為軍戶的家族,都在管理自身所應該承擔的兵役之責時,盡力將自身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并在風險降低的同時,盡量將自身所能享受的特權最大化(即“優化處境”)。為了達到此種目標,作為服役主體的家族遵循著幾種原則訂立合同,這些合同大多言明了某人成為正軍的報酬,并被記錄在家譜中;衛所制度在鼓勵士兵們安家衛所的本地化政策之后,衛所的人口開始擴張,然而僵化的體制無法對多出來的人進行安排,衛所居民開始自尋出路。
“軍屯”部分則探討了衛所駐軍提供官俸軍糧的軍屯,以及人們是如何進行制度套利的。書中表明了在明代軍屯田越來越趨同于私有土地的情況下,地方官員試圖維護原有制度,并因這些所作所為,使軍戶們的制度套利成為可能。
總而言之,《被統治的藝術》一書詳盡揭示出明代國家用以管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體制形成的歷史過程。在屯田制度中,軍戶在明代國家的戶籍系統內制定最符合自身利益的策略,并和書吏勾結起來修改戶籍記錄,屯兵們如何處理與當地百姓的社會關系也值得注意。
第二期閱讀書目:《中國史綱》
9月30日,第二期讀書會如期舉行,閱讀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吨袊肪V》是近代著名史家張蔭麟先生的代表作品,在書中,張先生據其史觀對東漢前的中國史實作了較為嚴格的選擇和取舍,用講故事的從容道來中國社會的變遷、思想貢獻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領讀同學對本書及作者進行了延伸與拓展,同學們進行了熱烈討論。
首先,以近代以來中國通史的編纂為引,從三個維度對1940年前和1940年后的通史編纂、國外學界的通史編纂進行了大致的梳理與總結,并對本書的形成背景進行了一定的概述。
其次,對張蔭麟先生的生平進行了細致的講述。張先生192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又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歸國后立志教學、潛心治學,但是卻在1942年英年早逝,年僅37歲,當時諸多的學者皆謂“史學英才的隕落”。此番介紹,使讀書會的同學們在閱讀本書的基礎上,更為加深了對作者的印象。
再者,重點介紹了張蔭麟先生與《中國史綱》的寫作過程,通過引用多個學者對本書的評價,展現了張蔭麟先生的深厚史學功底和對此書沒有完稿的深切遺憾。
最后,從文筆、觀點、內容、形式、方法、邏輯、旨趣、學識八個方面對本書的特點進行了歸納。
第三期閱讀書目:《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0月15日的第三期閱讀活動的書目為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該書以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五個朝代(漢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為時間節點,以其之政府組織制度、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制度為主要內容,指陳歷代政治制度的沿革,從歷史事實上來比較其好壞,根據當時人的意見來說明其得失,從而尋求政治制度的本來面貌。
漢朝是我國第一個建立比較完備制度的朝代,其中央政府組織是三公九卿,漢代的選舉制有所改革,“舉孝廉”制度成了世族門第世襲的階梯。從經濟制度來看,漢代的土地問題沒有解決,形成兼并。從兵役制度來看,漢代全國皆兵。唐代變漢制而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制;開創了科舉制;其經濟制度有租庸調制、賬籍制度、兩稅制等;從兵役制度從普及兵役制發展為自由兵役制。宋代基本沿襲唐朝,但明顯削弱了相權;單獨設立考課院,并有糊名之制;沿用唐朝兩稅制之外,尚有差役法;宋代養兵而不用,提倡文治,重文輕武。明代較以往有一個很大的改變,便是沒有了宰相,出現九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對皇上負責。明朝地方形成省、道、府、縣地方四級體系;設翰林院專事科舉;行冊籍制度和一條鞭法;實行衛所制,給田自養,無需繳稅。清代基本沿襲明代制度,到雍正時,又在內閣之外添設“軍機處”,政府的重要政令都在此處,不再在內閣。清代的經濟制度采取“地丁攤糧”方法,只收田租,不收丁口稅。
在明了該書內容后,同學們分別就書中“均田是郡縣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則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的具體內涵”和“明朝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問題進行熱烈的探討。
通過三期閱讀活動的學習、交流與討論,增強了同學們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交流能力,拓展了專業視野。學史可明理、學史可崇德,這三期閱讀活動緊密貼合“理解中國·我在云大讀中國”的學習主題,對中國歷史進行了多角度的把握,認識到民族文獻、檔案文獻在歷史回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研究歷史、理解中國最重要的基本材料。
(歷史與檔案學院“汀蘭”讀書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