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命的物質在宇宙里到處都是。也許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生命必然會出現。地球經歷了45億年的各種變化,與之相比,當今流行的全球文化只是驕傲自大的新事物,它不過幾千年的基礎,卻膽敢宣稱擁有了永恒的真理。
——卡爾·薩根《宇宙》
2021年6月7日上午9:00,歷史與檔案學院“汀蘭”讀書會第三季第八期在映秋院208會議室舉行,本期分享的書目是英國學者伊懋可的《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以下簡稱《大象的退卻》),該書被譽為西方學者撰寫中國環境史的奠基之作,讀書會邀請了歷史與檔案學院副院長段麗波教授蒞臨指導,中國民族史、檔案學、圖書情報等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了本期讀書會。
首先,本期領讀人2018級民族史方向碩士生李俊同學與2017級檔案學本科生黃玲玲同學為大家介紹了本書的作者伊懋可;接著,其從以下三方面梳理了本書的主要內容:第一是“模式”,作者通過前六章的內容大致勾畫出4000年中國環境史的基本脈絡;第二是“特例”,選擇浙江嘉興、貴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個典型地區的個案,呈現了三個截然不同地區的環境史;第三是“觀念”,這部分是關于中國傳統自然環境思想、意識、知識和情感的綜合思考,討論了中國古人關于大自然的宗教性和藝術性感受,對自然環境的理性觀察和認知以及國家和個人(地方、民間社會)來解說傳統時代中國人對各種神秘自然力量的認識、態度和情感。最后,兩位主講人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本書“寫作手法”兩方面與大家做了心得交流。
(領讀人正在進行分享)
在交流互動環節,參會人員從不同角度對《大象的退卻》一書進行了閱讀分享。
2020級檔案學的趙芯葦認為,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利用了大量的詩文,文學類的史料進行研究,比如《詩經》《國語》《莊子》等,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研究史料的新角度,詩歌類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為史料進行研究,而且作者所征引的相關著作,在引用文人筆記或者詩文資料時,往往還選用了正史、地方志、地理類的史料進行補充佐證,避免了單一文學性材料可能帶來的爭議,提高了其資料的可信度,這個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2019級中國民族史方向的張體紅同學認為,是書作者分析大象的南遷,只講人為因素,而忽略了自然因素,這是該部分的硬傷;作者以詩經的記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來證明周朝是“基于森林濫伐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文明”,則存在過度解釋的問題;作者以地方志烈女傳分析遵化人長壽之謎,很顯然有以偏概全之嫌。
2019級民族史方向的常璐同學結合自己畢業論文的寫作認為,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五雜組》這本書,可以得出不一樣的見解和結論。從《大象的退卻》這本書的角度出發,以環境史的視角去審視謝肇淛筆下的世界,觀察到的主要側重于人文地理、環境以及地產俗略這些方面。這與書寫者所要挖掘的資料相關,并不能十分確切或者肯定地說明這即是謝肇淛書寫時所要表達的想法。但也應該看到,在描述一本書的時候,應該跳脫出該書的具體論述,整體系統地去討論和評述。這樣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看到書的全貌。
(讀書會現場剪影)
2018級中國民族史方向的楊澤宇同學認為,該書從“空間”的橫向標識與“時間”的縱向標記出發,廓清中國歷史上環境之變遷,進而延伸到大象與人類為爭奪生存資源和空間展開的千年斗爭,并分析出“大象一路退卻”之根本原因在于,人類強勢的擴張行為與粗暴的謀生方式導致生態環境之漸變。是故,大象難以適應被人為損壞的環境,無奈放棄原有的生存地帶,被迫遷徙,尋找新的宜居空間。同時,該同學還提出:象群退卻的緣由,似乎也應該看到自然界氣候與環境變化的自在規律之影響,此可參考竺可楨先生對中國歷史上氣候變遷的研究,做出深入探討;本書“以詩證史”的研究方法,是一種很好的研究視角和范式,但如何把握住詩歌之中的“史學性”,則需要初學者長期且務實的實踐嘗試與理論積累。
2020級圖書情報方向的向瑞琪同學認為,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社會實現持久繁榮的必要條件。保護人類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要調整并不斷減少人類活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最近人與動物生存相關的新聞很多:大象向北遷徙,花豹闖入村子傷人,北極熊出現在人類居住的區域求食等等。這些事件的頻繁發生,是在警醒我們,改善我們與動物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2020級民族史方向的王璐妍同學先提到河南“豫”的來源是因為歷史上的河南被稱為人牽象之地,然而現在在河南只能在動物園里看到大象。接著提出人類在進行如水利工程的建設的同時,也會對生態造成一定的破壞,要在建設的同時兼顧好對生態的保護。書中的一些觀點有一些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能通過一條史料就得出一個結論。最后,結合最近云南大象北遷時事,有關國家對大象遷徙的態度,以及民眾對大象遷徙的態度,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并希望以后的世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世界。
在讀書會的最后,段麗波教授首先先結合自身閱讀該書的體會,從大象的本性、分布與遷徙,動物馴化的反思,環境變遷等問題就同學們的疑問作了回答;其次,就如何使用文獻、如何將文獻與史學研究相結合等問題與大家作了交流分享;最后,段麗波教授希望大家利用暑假時間,選取某一時段或一部文獻專著進行精讀,將對文獻學的閱讀思考落實到具體的寫作實踐中,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知行合一的學術素養。
(段麗波教授與同學們交流探討)
本學期最后一期“汀蘭”讀書會緊跟時事,從前段時間杭州金錢豹外逃到云南亞洲象北遷,強烈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和保護的思考。2021年4月Apple TV+推出的原創紀錄片《地球改變之年》通過鏡頭和數據展現了疫情中全球生態的顯著變化,世界因疫情被按下暫停鍵的一年中,不僅人類自己生活的城市環境變得更好,而且各地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都得到了改善,佛羅里達州海灘的小海龜、開普敦非洲公驢企鵝、阿拉斯加州東南部的座頭鯨、非洲草原的獵豹等野生動物的存活率比以往都要高。
《大象的退卻》一書的閱讀,“大象”只是一個引子,“環境變化”才是討論的重點和主題。地球出現生命以來經過五次物種大滅絕,經歷過持續的冰封、暴雨、高溫和火山爆發,都是以百萬年的時間記錄的,而人類的出現相較于地球45億年的壽命,顯得渺小、微不足道。對地球而言,物種的增減、生態環境的突變也許是無所謂的,但對我們人類來說卻是生死存亡的關鍵。希望這本書、相關新聞和紀錄片等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我們的生活和大自然,以深刻和驚人的方式緊密相連”,我們對生態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拯救我們人類自己的未來。
(本期讀書會全體參與成員)
(歷史與檔案學院“汀蘭”讀書會 供稿)